Henric Wong

《万历十五年》读后,兼谈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远在《人民的名义》热播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兴趣,但正式购买是在今年看完了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后。


之所以拖了那么久,主要是对这本书产生了一个成见——能让历史系老教授沉迷的书,一定很专业吧?这一切直到看《显微镜下的大明》后看到有评价说“该书形式与《万历十五年》类似,都是通过微观事件重现明朝的部分宏观历史……”


我想,既然两者类似,那么《显微镜下的大明》我已经毫无障碍的读完了,《万历十五年》应该挑战一下问题不大吧。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虽然《万历十五年》的门槛会比《显微镜下的大明》稍高一点,但并不是那种枯燥乏味一字千金的历史书,细说起来,《显微镜下的大明》像是一个历史故事集,而《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议论散文集。


在不少《万历十五年》的书评里能看到这样的句子“这就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的确,黄仁宇先生的行文虽然略带古意,但总体是现在文的风格,所以现代人看这书压力并不很大,唯一会产生点困惑的,可能是一些成语典句运用,和现代,尤其是被互联网改造后的,有一点不同,不过这样的地方并不多。


介绍说该书是通过万历十五年间的一些小事去窥看大明朝当时的境况,听上去和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从历史的小故事上看当时的社会情况很像,但其实是两回事。


《显微镜下的大明》里,马伯庸是认认真真地讲历史上的一些真实事件,然后通过这些事件,去展现明朝的风貌。


《万历十五年》是另一种形式,黄仁宇先生在每篇的开局会提到一件万历十五年间发生的小事,而后的时间,则着落到这件小事相关的历史名人身上,例如万历、例如张居正、例如申时行、例如海瑞……再横贯这些历史人物的平生,结合他们各个阶段经历的展示,去重塑大明的轨迹。


对比起来《显微镜下的大明》做的是事件时间点的横向展览,《万历十五年》则是当前时间点下某名人的纵向历史梳理。


所以其实《万历十五年》也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不过也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去看,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对明史有一定了解,想要深挖其中细节的人去看。


同时也需注意的一点就是,《万历十五年》并不是那种客观中立第三方的历史著作,虽然不算很多,但书里还是有着一定量的作者观点的,而这些观点又有点西方思想的痕迹。


综合来说,《万历十五年》应算是一本带故事性的个人历史评论文合集。就个人而言,我还是推荐喜欢明史的朋友读一读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不一定能让你收获丰厚,但从别人的视觉来审视历史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
热度(3)
©Henric Wong | Powered by LOFTER